村网通总站 韭园村 478840.nync.com 欢迎您!
5月24日下午3时,32℃,河南省新乡县朗公庙镇小麦育种科研基地,一群人在麦田里边走边聊。
他们是河南省农业厅组织的小麦专家,此行是为了对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团队“经营”的千亩小麦生长情况进行调研。
茹振钢头戴麦秸秆草帽,向大家介绍“百农矮抗58”的推广和生长情况,以及即将审定推广的新品种“百农418”“百农419”的特色和优势。
看到麦穗上籽粒饱满、穗大粒多、株型茁壮,专家们露出了笑容。
寻梦:“育出好种子,让老百姓丰衣足食”
1958年,茹振钢出生在河南沁阳一个农民家庭。出生后不久便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在那段日子里,吃饱饭成了一家人最大的愿望。
高中毕业那年,班主任对茹振钢说:“现在世界上最大的难题是沙漠化,如果能让沙漠长出草,那就是对人类做出了最大的贡献。如果谁能让沙漠长出庄稼,那简直就太了不起了!”
吃饱饭的愿望和班主任的叮嘱,让茹振钢选择学农,1978年,他报考了河南省农业学校。
1981年,茹振钢毕业后分配到百泉农专(河南科技学院前身),被著名农业科学家黄光正教授“拉进”育种行业。
“育种是人与植物的对话,小麦也是有感情的。”这是黄光正的口头禅。他要求茹振钢多到育种田观察,记清每一个生长特点各不相同的小麦品种。
那时候,科研条件比较差,实验室连像样的仪器都没有,图书资料更是奇缺。面对有些动摇的茹振钢,黄光正请他到家中长谈,告诉他:“搞科研,总要有股傻子精神,再苦再难也要干到底。”
此后,茹振钢定下心来和小麦朝夕相处,“育出好种子,让老百姓丰衣足食”成为他毕生的追求。
筑梦:风雨耕耘,痴情育种铸“麦魂”
为掌握各地小麦的生长情况,茹振钢经常深入全省各县乡村调研,全靠公共汽车和一双脚底板。
上世纪90年代初,乡村公共汽车少且不准点。为了不耽误行程,茹振钢就时刻准备着,只要有车,说走就走。当时,茹振钢出门有三“宝”不离身:一个装有工具和资料的挎包,一个军用水壶,一袋皮蛋。“皮蛋保存的时间长,还顶饥。”他说。
为了梦想,茹振钢每天都干在试验田、吃在试验田、睡在试验田。为确保科研数据的完整和准确,几十亩的试验田,他一株株地手工脱粒,一干就是个把月。他走了一村又一村,厚厚的笔记本上记录着不同地区小麦的生态环境,记下了各地区主要小麦品种的生长特点和产量。
直到1985年初,茹振钢才有了一辆自行车。朗公庙镇毛庄村村民至今仍记得茹振钢到村里指导小麦生产的情景。那时候,学校还在新乡市辉县,茹振钢骑着自行车先到30公里远的新乡,中午歇歇脚、喝点水,再一路大汗地骑到25公里远的毛庄村。一到村里,他顾不上疲劳,立即去给乡亲们上课,还抽空到田里去看一看。
1996年,种植小麦富裕起来的农民,看到这么多年茹振钢还是骑着自行车奔波,自发集资给他买了一辆桑塔纳轿车,茹振钢当即把车捐给学校。2005年,一家种子企业向茹振钢捐赠了一辆价值40余万元的丰田皇冠轿车,他又把车捐给了学校小麦研究中心。
为培育既耐高温又耐寒、既耐干旱又耐涝、既耐瘠薄又耐肥的“最完美”小麦品种,茹振钢种下5万株小麦进行选育观察。
一年大年初一,大雪纷飞,茹振钢换上胶鞋就往试验田里跑,“天冷是观察小麦抗冻的最佳时机,只有这个时候才能选出并淘汰掉不抗冻的小麦单株”。
在寒冷的试验田里从5万株小麦里找出抗冻的小麦单株并非易事。茹振钢要忍受长时间低温的考验,往往没多久就冻得手通红、脚发木。他常说:“年可以不过,试验不能停。一年365天,我一天也离不开小麦。”
在经历一次次大雪纷飞和狂风暴雨的考验后,茹振钢对最后留下的100多株小麦进行人工选育。历经10年漫长的岁月,2002年,他终于选出了最优的一株。
圆梦:“百农矮抗58”成为“黄淮第一麦”
从跟随黄光正教授研究“百农3217”“百农62”,再到亲自带领团队培育和推广“百农62”“百农64”“百农160”“百农矮抗58”等品种,茹振钢一刻没有停息。
自2005年通过国家审定推广生产到2014年夏收,“百农矮抗58”已累计种植2.6亿多亩,增产小麦107.1亿公斤,增产效益200多亿元,不仅是河南实现小麦连年高产稳产的主力品种,也成为国家小麦生产的支柱品种,被誉为“黄淮第一麦”。有人推算,国人吃的每8个馒头中,就有1个来自“百农矮抗58”。茹振钢为促进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人们亲切地将他称为“粮财神”。
2013年12月,“百农矮抗58”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该奖设立30年来河南高校“零”的突破。2015年4月2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茹振钢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面对成绩,茹振钢淡然地说:“育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的年龄大了,年轻人精力旺盛、知识面宽广、创新精神强,我要逐渐从‘领跑者’的角色转变为‘助跑者’和‘啦啦队员”,帮助、引导我的团队努力培育出更多更好的良种。”
为鼓励团队献身育种事业,茹振钢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自己应得的部分奖金拿出来,用于整个团队的奖励;他还从学校给他的奖金中拿出130万元,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奖励基金”……
眼下,茹振钢带领他的学生和科研团队正在与时间赛跑,进行着比“百农矮抗58”更领先的杂交小麦新品种的研究。
“小麦良种培育要推广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设想一代,要做到一地研究多地用、当今研究未来用……”站在一望无际的麦田边,茹振钢畅想着小麦培育发展的新蓝图。。”(记者 李见新)